免费小说网 >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第10章 巴黎和会

第10章 巴黎和会

免费小说网 www.smfxs.com,最快更新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

    停战协定 1918年11月11日,随着停战协定签订,战争结束了。德国失败不是因为国内革命,而是因为德军节节失利。德国人民无法承受战争失败的压力与英国的封锁,最终发动了革命。1918年11月11日签订的停战协定不是一份普通的停战协定。它之所以非同一般,是因为德国别无选择,必须上交协约国指定的大批数量枪炮、飞机与军舰。即使接下来双方对和平条款无法达成一致,德国也不可能再次发动战争。事实上,停战已经升级为投降。德国要求协约国做出承诺:最终条款要与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及其随后讲话内容相符。对此,协约国做出了相应承诺,但提出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由协约国来确定“自由海域”范围;第二,“德国必须全面赔偿海、陆、空入侵对协约国人民及财产造成的所有损失”(选自1918年11月5日美国国务卿罗伯特·兰辛给德国政府的照会)。

    战时宣传 “十四点和平原则”是“和平运动”的一部分。整个战争进程中,“和平运动”一直在进行,只是声势相对较弱。这场大战牵动着世界各族人民,甚至包括非参战国国民。在政府有条不紊的组织下,各国人民了解到战争的来龙去脉。各国政府空前信任民众。有关战争的通讯报道、各项条约甚至政治谈话记录,政府通过官方文献公开,并向新闻界发布。各国政府纷纷设立宣传部,部门职责是策划各种书籍、宣传手册与新闻稿件,解释战争前因后果,并以各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有些国家甚至深入敌国内部进行宣传。在英国,德国政府利用传单、手册甚至新闻报纸,以书面形式散布言论,试图粉饰战争行为。同样,英国政府也在德国宣传造势,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大战期间,《泰晤士报》的改编者和《每日邮报》的创办者阿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将全部新闻资源与力量投入各个敌国,建立了协约国的宣传体系。

    和平策略 战时宣传产生的诸多影响之一是各国人民对这场战争都有主见,都在思考结束战争的最佳方式。在西欧各国的首都,尤其是在中立国的首都,人们一心一意致力于和平事业。交战国环绕的瑞士就像一座岛屿。瑞士宪法规定:持不同政见者或党派均可在瑞士境内停留。因此,瑞士尤其适合成为战时国际和平运动中心。瑞士不仅有各中立国代表举行会晤,讨论和平方案,而且交战双方代表也会不期而遇或如约而至,抓住时机进行和平试探。伯尔尼与日内瓦是战争期间非正式外交中心。1917年2月和3月,交战双方曾在瑞士进行过闻名遐迩的半官方和平努力。在比利时军队服役的波旁-帕尔马的西克斯图斯是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的内兄。受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一世和法国总统雷蒙德·普恩加莱之托,波旁-帕尔马的西克斯图斯与阿道夫·埃尔德迪伯爵多次会晤。会谈中,阿道夫·埃尔德迪伯爵受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与外交大臣奥托卡尔·切尔宁伯爵委托,向协约国表达了和平意愿。此时,奥匈帝国每况愈下。国家无力偿还债务,遭受饥荒与革命的威胁。然而,由于奥匈帝国政府拒绝将的里雅斯特归还意大利,谈判最终破裂。1917年冬,英国将军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与奥匈帝国代表阿尔伯特·冯·曼斯多夫-普伊-迪特里希施泰因在瑞士短暂协商,同样无果而终。

    阿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

    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

    德国的和平倡议 早在参加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政府就十分关注和平问题。1916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提出战争调停,遭到拒绝。就在一个星期前,即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曾经提出万人瞩目的和平倡议,但并未公开条款内容,这对协约国十分不利。协约国各国政府认为,不了解德国条款内容贸然前去谈判,德国必定会先发制人。此时,德军依然占据着比利时与法国东北部,完全可能以此为筹码进行要挟。因此,协约国拒绝了德国的和平倡议。

    奥托卡尔·切尔宁伯爵

    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

    “十四点和平原则” 此后,一直到美国参战,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就人类需要和平及缔造和平的必要性,通过系列讲话发表了崇高宣言。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同盟国宣战后,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一边积极推进战争计划,一边继续向美国公众发表演说。事实上,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公开演讲也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信息。1918年1月8日,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以个人身份向国会陈述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十四点和平原则”被宣布为“世界和平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点,无秘密外交;第二点,航海自由;第三点,消除国际贸易障碍;第四点,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障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第五点,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其他几点涉及同盟国从俄国、比利时、法国、塞尔维亚及协约国其他国家撤军问题。第八点指出,因普鲁士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导致“该地区半个世纪动荡不安”,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必须归还法国。第十二点指出,“确保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民族的主权稳定”,允许奥斯曼帝国境内其他民族自治。第十三点提出“波兰独立”。第十四点提出“设立国际组织”。

    非协商和平条约 “十四点和平原则”相继获得各国承认。德国政府也大致明了:和平条约是一种强加条约。不过,德国并不了解和平条约细节。如果条约内容与“十四点和平原则”和美国总统随后讲话内容相一致,德国将无法对条款内容提出异议或反对。协约国政府已经决定:起草和平条约之后,交给德国直接签署。因此,《凡尔赛和约》绝非协商和平条约。德国失去了全部资本才彻底屈服,已经错失协商谈判的机会。事实上,一旦允许德国进行协商,德国肯定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巴黎和会 1918年年底,和平会议开始在巴黎筹备。因此,协约国选择巴黎作为会议地点。1919年1月中旬,和平会议筹备完毕。相关国家代表团多达几千人。共有二十七个战胜国派出代表。除了真正参战的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俄国、比利时、日本、葡萄牙、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和希贾兹王国,还有并未真正参战却向德国宣战的国家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利比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暹罗和乌拉圭。这些国家曾向德国公开宣战,这对协约国十分有利,因为公开宣战意味着这些国家断绝了与德国的经济关系。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在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才诞生: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这两个新国家诞生于同盟国灰飞烟灭之际,随后便加入协约国,并且派出了军队。在巴黎和会上,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爱德华·贝奈斯,波兰代表是著名音乐家伊格纳奇·扬·帕德雷夫斯基。1917年,俄国退出了战争,所以未派官方代表出席会议。出席巴黎和会的国家都是协约国成员。直到条约起草完毕,敌方国家德国代表、奥地利代表、匈牙利代表[1]、保加利亚代表和土耳其代表才获准来巴黎。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代表团 由于战争规模空前而且涉及利益极其复杂,主要国家的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相当复杂。参与起草条约的各国代表必须有一大批人员————军人、公务员、经济学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及其他人员————辅助。英国代表团有五百多人,住在克勒贝尔大街美琪大酒店。英国政府承包了酒店从地下室到顶楼所有房间。英国各委员会与官员办公室设在另外两所酒店内。美国代表团不如英国代表团规模大,住进了协和广场的克利翁酒店。各国政府派出高官作为全权代表,与代表团其他成员入住同一酒店。不过,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单独住在美利坚广场的一栋房子内。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住在美琪大酒店附近的一套公寓里。法国政府近水楼台先得月,像奥地利帝国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一样,动员了全国的公务员与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会议举行的实际地点是位于奥赛堤岸的法国外交部。

    爱德华·贝奈斯

    伊格纳奇·扬·帕德雷夫斯基

    主要与会代表 在奥赛堤岸,代表团召开了多次会议,既有重大会议,也有涉及非主战国利益的会议。不过,绝大部分工作与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由协约国主要国家主持,即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主要会议只有五大强国全权代表参与。这是保证任务繁重的巴黎和会以合理速度推进的唯一办法。巴黎和会主席是法国总理乔治·克里蒙梭。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及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全权代表是西德尼·桑尼诺。西德尼·桑尼诺一贯态度强硬,不善与人共事。同时出席巴黎和会的意大利总理维托里奥·埃曼努尔·奥兰多却十分机智灵活。希腊全权代表是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作为次要国家代表,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在确定巴尔干半岛相关条款时,彰显出政治领袖的能力与风范。在条约内容上,他为希腊争取到大量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后来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退出政坛,希腊最终未能获得实际利益。在巴黎和会上,英国的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将军和罗伯特·塞西尔勋爵,以及法国的莱昂·布儒瓦虽然没能起到主导作用,但承担了重要任务,与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一起负责创建国际联盟。

    阿瑟·贝尔福

    西德尼·桑尼诺

    德国照会 1919年5月月初,协约国与德国之间的和约草稿————共四百四十条————拟订。到目前为止,协约国不允许德国参加协商或起草和约内容。经过协约国代表团各委员会长时间无数次研究后,协约国全权代表召开多次会议,最终拟订了和约草稿。当和约草稿拟订后,德国政府才接到通知派代表团前去参会。德国代表团抵达法国后,住在凡尔赛宫。在这里,德国代表既能潜心研究和约草稿,又能不受外界打扰在园内散步。1919年5月7日,和约草稿交给了德国代表团。德国代表有三星期时间进行研究并提交意见。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德国代表承担了这个重任,负责研究冗长复杂的系列条款。1919年5月29日,德国代表准备了一系列超长照会(一百多页密密麻麻的打印纸),以分次连续说明的方式,提交了对和平条款的意见。最终意见汇总为一份声明:根据“十四点和平原则”,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已经签订停战和约。实际上,交给德国代表团的和约草稿与“十四点和平原则”并不一致。不过,1919年6月16日,协约国以书面形式,巧妙、合理地解释了忽略两者差异的原因。

    修订机构 德国以充分事实为依据指出,就目前的形势与范围来看,协约国及参战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针对此事,协约国回复说,根据和约,“建立修订机构,通过讨论意见与统一意见的方式,调解所有国际问题。并根据最新实际情况,及时修订1919年拟定的和约。”事实的确如此。所有条约都要适时调整,《凡尔赛和约》也不例外。只要双方(协约国与德国地位平等)理由充分,就可以调整和约。在提议中,德国指出了可能成为修订阻力的一个因素:德国既不是战争赔偿委员会成员,也不是国际联盟成员。不过,协约国不允许德国进入赔偿委员会和国际联盟。在1919年6月16日的回复中,协约国指出:“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德国革命才爆发。目前,谁也无法保证德国不会发生新的变化。”不过,协约国针对德国提议做出了让步————专门组织上西里西亚公投,并未将该地直接并入波兰。此外,在1919年6月16日照会中,协约国告知德国:“协约国必须申明,照会及其备忘录构成了最后定论。”当时,德国政府不得不接受和约,否则就要再次面临战争。然而,此时德国已经不可能继续战争。最终,1919年6月28日,双方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和约。

    《凡尔赛和约》 像人类制订的所有法律一样,《凡尔赛和约》也不完美,但它是一份重要文件。可以说,它是欧洲体系的总宪章。《凡尔赛和约》共十五部分。开篇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结尾第十五部分是杂项。

    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盟约》(第一条至第二十六条)带给整个世界巨大希望,因此,各国智囊对建立国际联盟寄予厚望。他们都曾亲身经历了世界大战,盼望着全世界长治久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应运而生。联盟成员包括世界所有文明国家。国际联盟成员国不仅承诺保障各国领土完整,而且承诺战前双方必须先以仲裁方式解决争端。为了完成伟大使命,国际联盟在日内瓦设立了永久性机构————秘书处,由各国政治家————其中不乏誉满全球、经验丰富的政治家————组成理事会,以公平谨慎的态度处理一切相关问题。当然,国际联盟不一定每次都能促成和解。

    领土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二部分(第二十七条至三十条)是德国边界问题。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标是: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根据《凡尔赛和约》,恢复1870年7月18日的德法边界)。德国要将西普鲁士和波兹南归还波兰,恢复1772年边界,即第一次瓜分波兰前的边界。

    比利时与鲁尔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三部分(第三十一条至第五十条)是欧洲政治条款。条款取消了比利时与卢森堡的中立地位。根据当地居民公投结果,包括奥伊彭和马尔梅迪在内,共有好几块小面积土地从普鲁士分割出去。禁止德国在莱茵河两岸五十公里(三十英里)范围内设防或驻军(《凡尔赛和约》第四十二条与第四十三条)。根据《凡尔赛和约》第四十五条,“为了补偿法国北部煤矿遭受的损失”,德国将鲁尔盆地全部煤矿永久性地交给法国。其中部分煤矿为普鲁士所有,部分为私人所有,煤矿所有者的全部损失将由德国政府承担(《国际联盟盟约》第三部分附件第一章第五条)。鲁尔盆地将由国际联盟成立“五人委员会”负责管理。“五人委员会”中一人来自法国,一人来自鲁尔,三人来自德国与法国之外的国家。“五人委员会”将负责管理鲁尔十五年。十五年后,由鲁尔居民决定最终归属法国还是德国。

    北石勒苏益格与但泽问题 其他政治条款涉及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及以公投的形式向丹麦割让土地的问题。割让给丹麦的土地因与本次战争无关,通过最理想的方式得到了解决。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从丹麦夺取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大部分居民为德意志人。不过,北石勒苏益格居民主要为丹麦人。1866年,普鲁士承诺由北石勒苏益格人公投决定是否回归丹麦。然而,普鲁士政府言而无信,并未兑现承诺。《凡尔赛和约》第一百零九条要求德国在国际委员会监督下执行公投。最终,公投结果是北石勒苏益格部分地区回归丹麦。根据《凡尔赛和约》第一百条至第一百零二条,德国承认但泽为独立城邦。

    德国殖民地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四部分(第一百一十八条至第一百五十八条)涉及德国境外权利。根据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协约国大笔一挥便将德国海外产业全部剥夺。随后,协约国瓜分了德国海外产业,并向国际联盟承诺执行“托管权”,负责管理德国殖民产业。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前,德国殖民地全部私有财产交给协约国管理。协约国将根据财产出售进程向私人财产所有者进行补偿(第二百九十七条)。德国殖民地所有财产将不会获得任何补偿,直接交给协约国。

    德国军备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五部分关于海军、陆军、空军的条款(第一百五十九至第二百一十三条)。德军将裁军至十万人(第一百六十条)。德国废除全民义务兵役制度(第一百七十三条)。军队(上限为十万人)从志愿者中招募新兵,服役期限为十二年(第一百七十四条)。德国将废除“总参谋部及所有类似组织机构”(第一百六十条)。德国海军军备将缩减至六艘军舰、六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和十二艘鱼雷船。德国海军不得保留潜艇(第一百八十一条)。德国海军、陆军不得保留空军力量(第一百九十六条)。

    战犯及墓葬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六部分(第二百一十四条至第二百二十六条)专门处理战犯与墓葬问题。双方战犯均遣返各自国家。德国承担全部遣返费用,包括德军遣返协约国战犯及协约国遣返德国战犯的所有费用(第一百二十七条)。协约国和德国达成共识,尊重并保留在各自领土上的他国士兵及海员的墓葬。

    战争罪行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七部分(第二百二十七至第二百三十条)关于处罚问题。“协约国公开指控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皇帝威廉二世,严重亵渎国际道德与尊严”(第二百二十七条)。鉴于德皇威廉二世已经逃往荷兰,该条款申明:协约国将恳请荷兰政府交出德皇威廉二世,再对其进行审判。协约国向荷兰政府提出请求时,遭到荷兰政府拒绝。根据第二百二十八条,德国政府承诺:将所有受到指控、违反战争法律与惯例的罪犯移交协约国,由协约国军事法庭审判。然而,德国政府随后获得批准,不再将受指控的德国战犯移交协约国,而是由莱比锡德国高级法庭进行审判。1921年,莱比锡德国高级法庭总共进行了九次审判。陆军少校克鲁西亚斯因“杀人”(枪杀犯人)判处两年监禁。两名德国潜艇军官,因战时用鱼雷轰炸医疗船“兰德福瑞城堡”号,并纵火烧毁船上救生艇,被判处四年监禁。

    战争赔款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八部分(第二百三十一条至第二百四十七条)像潘多拉魔盒,埋下了隐患。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灾难将随之降临整个欧洲。第八部分主要解决战争赔款问题。这部分内容建立在停战双方达成一致谅解基础之上,初衷很单纯。根据第二百三十一条,“战争期间,因德国及其盟友侵略行为”,协约国政府和国民遭受的一切损失与破坏,由德国负全责。然而,协约国也承认(第二百三十二条)德国资源不足(尤其是德国将失去资源价值最高的地区,如阿尔萨斯-洛林和鲁尔),根本无力全部赔偿。因此,根据《凡尔赛和约》第八部分附件一规定,协约国承诺将战争赔偿要求严格限定在以下范围内:第一,赔偿海、陆、空三方面侵略对协约国人民造成的损失;第二,根据资本价值支付阵亡将士全额抚恤金;第三,补偿协约国用于战犯的开支及德军虐待战犯造成的损失。因为当时无法计算出总额,所以条款并未标注德国的赔偿总额。此后成立的赔偿委员会(仅由协约国代表组成,没有德国代表)将于1921年5月1日之前确定赔偿总额。第八部分的附件详细说明了能够进行以物代偿的实物(如动物和煤炭)数量。此外,德国承认由协约国决定以物代偿的权利。对于战争损毁的协约国所有商船与渔船,德国将按“吨位计算”进行实物抵偿。

    德国潜艇军官轰炸“兰德福瑞城堡”号医疗船,并纵火烧毁船上救生艇

    国家公债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九部分(第二百四十八条至二百六十三条)是财政条款。其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是第二百四十九条。根据此条款,德国要承担协约国及参战国军队在德国占领区(根据1918年11月11日签订的停战协定)的日常开销。德国称,《凡尔赛和约》签订时,协约国军队在德占领区的开销相当于战前德军的开支。第二百五十四条包含一条与国际法保持一致的平等条款。德国政府割让地区的国家公债将由获得该地的协约国政府负责。不过,这条规定并不适用于阿尔萨斯-洛林。1871年,德国吞并阿尔萨斯-洛林时,曾经拒绝承担这里的法国公债。如今,法国重获阿尔萨斯-洛林,理所当然地拒绝承担当地的德国公债(第二百五十五条)。此外,德国的殖民地由协约国瓜分,协约国也未承担相应的德国公债(第二百五十七条)。

    关税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十部分由经济条款组成。征收进口关税时,德国承诺对协约国一视同仁。不过,阿尔萨斯-洛林的商品进入德国要免除五年关税(第二百六十八条)。同样,战前曾属于德国的波兰,商品进入德国也要免除关税(三年)。

    交通运输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十一部分(第三百一十三条至第三百二十条)由航空运输条款组成。第十二部分(第三百二十一条至第三百八十六条)解决港口、水上航道与铁路运输问题。德国政府承诺不收取过境德国转运货物的关税(第三百二十一条)。在德国港口与内河航线上,协约国国民享受德国公民同等待遇(第三百二十七条)。易北河、奥得河、尼门河及流经乌尔姆的多瑙河被宣布为国际河流。德国无权剥夺这些国际河流的通航权。每条河流均由相应的国际委员会负责管理,如易北河由六国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六国代表中有四位位于易北河流域邦国代表、两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一位英国代表、一位法国代表、一位意大利代表及一位比利时代表。按照欧洲公法,莱茵河本来就是一条国际河流。不过,现在由新成立的委员会负责管理。该委员会由荷兰、瑞士、位于易北河流域的邦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的代表组成。法国负责任命委员会主席,委员会总部设在斯特拉斯堡(第三百五十五条)。

    劳动力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十三部分(第一百九十三条至第四百二十七条)由劳动力条款组成。国际联盟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组织,作为分支机构,捍卫人道主义在全世界的实施情况,并尽可能保障世界各地每天每周最大工作时长。第十三部分最后一条,即第四百二十七条,专门提及:“工薪阶层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问题。”同时,该条款指出:因各地习俗与气候差异,“严格按照统一标准保障劳动条件,不太现实”。

    担保问题 《凡尔赛和约》第十四部分(第四百二十八条至第四百三十三条)由担保条款组成。为了保证条款落实,第四百二十八条规定:由协约国派出军队,占领德国莱茵河西岸地区及东岸桥头堡地区十五年。此外,有两项条款当时并未引起利益双方的注意,即有关战争赔款的第八部分附件二中的第十七条及第十八条。如果德国在落实赔偿条款时失职,赔偿委员会将情况反映给接受赔偿一方(第十七条)。受偿一方有权采取相应措施,“包括采取经济及财政禁令或报复手段。由受偿方政府决定是否有必要采取特殊手段”(第十八条)。该条款不仅适用于法国已经占领的莱茵河左岸地区,也适用于法国占领的德国鲁尔区。

    1919年6月28日,随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新欧洲也应运而生。新欧洲完全不同于战前欧洲,却与战时人们对未来的设想相差无几。“欧洲国家体系”依然存在。

    国际联盟的作用 《凡尔赛和约》给欧洲带来了两大变化。首先,《凡尔赛和约》确立了世界各国组成的咨询机构————国际联盟,其行政管理机构设在日内瓦。根据国际联盟宪章,国际联盟的职责范围不仅限于拥有咨询权。在特定情况下,国际联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或军事手段施压,强制执行相关决定。美国政府并不认可《凡尔赛和约》(直到1921年8月25日,美国与德国才正式签订和约),国际联盟的工作因美国缺席而受阻。尽管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一直想加入国际联盟,但遭到美国政府拒绝。

    德国地位 如果说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和约》在政治方面的创举,那么德国裁减军备与缩减领土则是《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个创举。自1871年至1914年以来,德国军事威胁像一团遮天蔽日的乌云一直笼罩在欧洲国际关系上方。现在,整个欧洲终于晴空万里。德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德国人口众多,国民文明程度高。帝国皇帝与忠心耿耿的容克贵族阶级统治着德国。1918年10月22日,德国政府在致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的照会中说:“迄今为止,德国人民代表没有对政府的组织产生过任何影响”。现在,德皇威廉二世已经退位。德国即将建立的立宪政体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人们期待着德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使德国成为稳定的欧洲体系中的一员。

    补充条约 《凡尔赛和约》标志着一幅崭新的欧洲政治地图的形成。在《凡尔赛和约》中,新出现的国家(重新复国的历史古国)是根据相关条款成立的正式国家。此类国家有:波兰(因1795年被瓜分而灭亡)和捷克斯洛伐克(自1526年以来一直附属于奥地利)。为了解决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其他条约还需要签订。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将原奥匈帝国版图缩减至德语区,人口仅有一千万人(此前大概有四千万人)。该条约还涉及不再是公国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成为没有海岸与港口的内陆国家,仅拥有一座大城市维也纳。奥地利失去了大片土地,意大利与南斯拉夫成为最大受益者。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承认匈牙利脱离奥匈帝国成为独立国家,同时把特兰西瓦尼亚从匈牙利分出来并入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德班纳特也被分出来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伐尼亚王国。1919年11月24日,协约国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将保加利亚在第一次巴尔干半岛战役中获得爱琴海上的领土转让给希腊。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和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将土耳其领土缩减至欧洲的君士坦丁堡和加里波利半岛,土耳其在亚洲的领土————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叙利亚、包括士麦那在内的大片土地悉数被剥夺。其中,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由英国托管,叙利亚由法国托管。位于小亚细亚的士麦那及位于欧洲的色雷斯由希腊统治。然而,土耳其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1921年至1922年,新建立的土耳其军队连败希腊军队,最终结束了与希腊之间的争端。

    签订《色佛尔条约》

    波罗的海及其他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四个国家在世界大战中崛起。1917年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掌握了俄国政权。布尔什维克宣称,原俄罗斯帝国各地人民有“独立自决权”。因此,原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沿岸行省纷纷独立。独立的国家有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虽然乌克兰也成立了独立共和国,但两年后,动荡不安的乌克兰重新回到了布尔什维克俄国的怀抱。黑海岸边的比萨拉比亚并未独立。因为当地主要是罗马尼亚人,所以比萨拉比亚最终并入了罗马尼亚。虽然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曾宣布独立,但1921年布尔什维克俄国派军吞并了格鲁吉亚。

    注解:

    [1] 这时,奥匈帝国已经解体。————译者注